全血细胞减少,小心骨髓象骗局
作者
付忠晓
单位
医院检验医学部
前言碰到血常规持续性三系减少的疾病,大家可能会想到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简称再障,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造血干细胞异常或/和造血微环境被破坏,使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疾病。
其特征是骨髓中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替代,导致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出现进行性贫血,感染及发热,出血的临床症状。但是,外周血三系减少,骨髓增生减低及淋巴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的疾病,一定是AA吗?
案例经过病史简介:男性,57岁,无明显诱因下头晕,乏力1月余,偶有咳嗽咳痰,无发热,未予治疗,现感头晕乏力进行性加重,医院补液治疗后未缓解。为进一步诊治,近日于我院门诊查血常规示全血细胞减少,门诊以“全血细胞减少待查”收入我院血液科。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8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66mmHg,神清,颈软,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未见明显出血点及瘀斑,嘴角有糜烂,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脾大。左下肢可触及一约3cm*3cm包块,有压痛。
门诊资料:
血常规:WBC1.61×/L↓,HB48g/L↓,RBC1.24×/L↓,PLT11×/L↓,MCVfL↑淋巴细胞比例57%,中性粒细胞40%。网织红细胞0.42%↓。
铁代谢:铁蛋白ng/mL↑(11-.8ng/mL)
Coombs实验:阴性
肝肾功能检查:总蛋白57g/L↓(60-80g/L),乳酸脱氢酶U/L↑(80-U/L),余大致正常
目前的结果,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感染?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纤?急性白血病?恶组?反应性的?coombs阴性,排除自身免疫性溶贫。脾大原因待查,会不会是脾功能亢进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呢?铁蛋白增高,思路不明,静待骨髓片吧。
第一次骨髓细胞学结果
本次骨髓象的整体感觉有点像AA,此时能简单的报告AA吗?显然不行。骨髓稀释?骨髓干抽?就算是AA,也必须多部位送检,排除其他疾病。几天后临床又送来第二个部位骨髓片,结果如下:
而且这次同时送检的骨髓活检组织
骨髓活检结果如下:
目前看来骨髓两个部位穿刺都显示骨髓增生减低。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粒,红,巨核三系明显减少。一切看来都挺支持AA。
但回头查看血常规红细胞参数,此病人是大细胞性贫血,与AA的正细胞性贫血矛盾,再者AA一般无肝脾肿大。但基本能排除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纤,恶组等疾病。
患者目前诊断考虑AA可能,但目前的结果暂不能对PNH,MDS尤其是低增生性MDS进行鉴别诊断,建议临床医生进一步骨穿以明确诊断,同时进行血液病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等检测。
这次医生进行的胸骨穿刺取骨髓,骨髓象结果如下:
出乎意料,胸骨骨穿示骨髓增生活跃,可见一类原始/幼稚细胞,约占9%。这样首先排除了AA。那么低增生性MDS的可能性较大。
血液病免疫分型的结果如下:
免疫分型结果提示髓系细胞有髓系细胞分化,表达的异常,MDS不能排除。同时PNH全套检测CD55与CD59表达是正常的,暂不考虑PNH。染色体核型分析为46,xy,del(20)(q12)。此患者最终确诊为低增生性MDS。
案例分析本次病例诊断过程中三次骨髓穿刺,一波三折,最终综合诊断为低增生性MDS。
我们都知道低增生性MDS与再障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均需要骨髓多部位穿刺,了解骨髓的增生状态,各系细胞的比例及形态发育等。
从血液病实验室检验人员出发,本病例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髂骨部位骨髓增生减低且细胞病态不明显,容易误诊为AA。
本次胸骨部位骨髓增生活跃,易见原始细胞,且伴细胞病态发育,一下为我们的诊断指明了方向,显然不考虑AA。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临床诊断血液病都是基于MICM(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诊断模式综合鉴别。
该患者胸骨形态学原始细胞比例增多,但尚未达到白血病的比例,易见病态造血。免疫表型提示髓系存在分化,发育异常。染色体核型异常。尚未进行MDS相关基因检查。综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低增生性MDS。
知识拓展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cellularmyelodysplasticsyndorm,hypo-MDS)是MDS的一种特殊亚型。WHO分类将MDS界定为髓系恶性克隆性造血系统疾病,约10%的患者表现为hypo-MDS[1]。
hypo-MDS诊断标准需符合MDS诊断标准外,还需要符合60岁者骨髓活检造血细胞容积20%,≤60岁者该指标<30%[2]。
hypo-MDS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患者的临床表现极其相似,外周血象均可呈三系减少,骨髓象增生减低,易造成混淆,给诊断带来困难。
而≤60岁hypo-MDS与AA患者在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故鉴别这两种疾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3]。两者的鉴别诊断包括血常规参数,外周血形态分析,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活组织检查,造血祖细胞培养,细胞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4]。
对于一些排除诊断有困难的患者,密切随诊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研究发现,一些初诊为AA的患者,在多次复诊复查骨髓象,骨髓细胞逐渐表现粒,红或/和巨核系明显的病态造血,尤其是红系[5]。
案例总结本次病例诊断一波三折,最终还是落脚在关于hypo-MDS与AA的诊断与鉴别诊断。hypo-MDS与AA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相似,常给临床鉴别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对于髂骨骨髓增生减低,病态造血不明显而又高度怀疑MDS的患者,有必要行胸骨穿刺检查。胸骨骨髓增生活跃,更易发现粒系,巨核系细胞病态造血的存在,有助于确定hypo-MDS的诊断。
两者的鉴别诊断包括血常规参数,外周血形态分析,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活组织检查,造血祖细胞培养,细胞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
在诊断这两种疾病时一定要谨遵诊断指南。虽然hypo-MDS可采用类AA的IST方案治疗,但AA与hypo-MDS截然不同的病理本质决定了两者的临床转归与预后。
因此,我们细胞形态学的工作人员一定要谨记各种血液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细胞形态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标准等,这样才更可能降低临床误诊,漏诊率,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的诊治。
总之,从事细胞形态学的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眼里有病,胆大心细,该保守的时候保守,该亮剑的时候亮剑。当然也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总结与思考。
邓明凤主任点评本文作者作为细胞形态学工作者,具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临床经验及正确的临床思维。我们在工作中要避免先入为主的主观性思维。熟悉疾病的临床表现,检验结果,诊断,尤其是鉴别诊断。细胞形态工作者要加强基本功的修炼,加强临床理论知识学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与患者。
(点评专家:邓明凤,医院检验科副主任)
[1]FattizzoB,SerpentiF,BarcelliniW,CaprioliC.HypoplasticMyelodysplasticSyndromes:JustanOverlapSyndrome?[J].Cancers(Basel).;13(1).
[2]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38(1):1-5.
[3]BenettJM,OraziA.Diagnosticcriteriatodistinguishhypocellularacutemyeloidleukemiafromhypocellularmyelodysplasticsyndromesandaplasticanemia:re
转载请注明:http://www.0312buy.com/jbjc/22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