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计数异常的干扰因素分析
本文作者:医院段勇威
血常规检查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三大常规检查项目之一,随着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的技术提高和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血常规检查的分析效率,提供了血细胞参数和相应的分布直方图等更多信息。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标本量增多,岗位人员相对不足,TAT要求小于30分钟,导致了检测质量与效率之间的矛盾,致使血常规检查局限于流程沦为机械操作,部分检验人员审核时仅看数据就审核报告,忽视了血球仪提供的众多信息,这不仅不能提供正确数据,甚至会误导临床工作,引起医疗纠纷。血小板作为常规检测中的重要参数,尤其血小板的准确计数是临床医生在止血、凝血检查尤为看重的检验数据,但由于血小板检测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假性增高或假性降低,以下从三个临床案例来分析血小板计数异常的干扰因素。案例一:
胸外科住院男性患者,63岁,因“风湿性心脏病”入院,同一天上午下午各送检血常规标本一次。部分项目检测结果如下(见如下表1):
表1下午的PLT数量(/)在正常范围内,如果只是单看此次结果极易轻易审核报告结果。病人并未输入血小板治疗,但PLT计数却在8小时内从32(/L)变为(/L),不符合医学常规,对检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后,用品牌B仪器检测后散点图如下(见表2):
表2
可见血小板直方图和对应血小板/红细胞相关的报警信息:PLTInter:Debris。复片镜检可见PLT数量不高,大量红细胞碎片。用希森美康XN的PLT-F通道检测如下(见表3、表4):表3表4表5可见电阻抗法PLT-I计数为(/L),而XN的PLT-F计数为49(/L),经人工镜检计数数量为50(/L),经查阅病历知(见表5),病人上午输了红细胞和血浆,怀疑产生的红细胞碎片造成血小板假性升高(1)。反馈临床后通知病人重新采血复查,病人PLT数量仍较少,与复查时PLT-F计数基本一致,最后准确发出了PLT为49(/L)的检测结果,避免了可能误导临床的错误结果。
案例二:血液内科住院病人,女,66岁,因“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入院,上午8:32送检血常规标本.血常规计数结果如下:WBC4.2(/L)、RBC2.24(/L)、HGB75.0(g/L)、PLT16(/L),详见表6:
表6可见PLT直方图和报警信息,提示有大PLT干扰。使用希森美康XN的PLT-F通道和网织红通道检测如下(表7、表8):
表7表8可见PLT的三种检测模式,结果各有不同。PLT-I为34(/L),PLT-O为76(/L),PLT-F为73(/L),复片染色后用DI60镜检如下:
?
可见有较多的大PLT,最后可分析该标本是由于大PLT干扰引起的PLT假性偏低。在这里复习一下希森美康XN的三种PLT检测原理:
1、PLT-I(电阻抗法)只检测粒子的大小,故易受干扰;
2、PLT-O(光学法)较PLT-I可特异性地测定血小板,但是仍存在受部分物质影响的情况;
3、PLT-F(核酸染色法)使用可强烈着染血小板的荧光色素染色后,通过FCM分类,特异性地测定血小板。
在我们临床工作中,要认真识别散点图异常和报警信息,同时要学会用好3R(Repeat、Rerun、Reflex)复检功能,这样才能比较分析更准确的审核结果。
案例三:门急诊病人,男,75岁,因“发热”就诊,下午14:32采集血常规标本,结果如下(表9、表10):
表9表10PLT-F模式PLT结果为54X/L,镜检可见PLT确实减少,未见PLT聚集,这种情况平时可能就直接审核结果了,但是可见RBC报警信息“RETAbnScattergram”,结合病人有“发热”的诊断,对红细胞镜检如下:
?
可见红细胞内可见较多环状体,及时与急诊科医生沟通,询问得知患者最近有非洲旅游史,加做疟原虫抗原检测,最后病人诊断为恶性疟疾。这个案例提示我们除了对血涂片做整体浏览外,还要有临床思维进行分析,同时加强与临床沟通,以防漏掉重要信息,漏检疟疾病人。
?
总结:在日常检验工作中,PLT计数异常的常见原因有血小板片状聚集、血小板卫星现象、大/巨血小板、小红细胞、红、白细胞碎片等,当出现直方图、散点图异常或其它仪器报警信息时,需要认真甄别,加强沟通,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检验,正确反映患者实际情况,为临床提供更可信的检验报告(2)。
孙斐.血液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增高的影响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年14卷z2期,-页,ISTICCA,.
华江,潘扬,马涛.血小板计数准确性研究及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
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目的,仅用于学习交流和分享。当内容涉及引用已发表的文献时,我们均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出处文献标注。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原作者直接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更正或删除,谢谢!联系邮箱:fulin
sysmex.转载请注明:http://www.0312buy.com/jbjc/21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