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神中的ldquo反派rdquo

“生命或许是无价的,但救命的方式是有价,而且还经常很贵。”

《我不是药神》火了,上映三天攻破10亿票房,截止至昨晚20时40分,该片票房已高达13.06亿元。

影片围绕治疗慢粒白血病的天价药“格列宁”展开,讲了一个白血病患者、药企和政府的三方故事,主人公程勇游走在三种势力中间,成为白血病患者的代言人、从“二流子”最终成了英雄。

“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他想活下去,他有什么罪!”

“我吃了三年的药,吃掉了房子,吃垮了家人。可我还是想活。谁家还没个病人了?”

“命就是钱。”

这部影片成功击中了社会情绪:对死亡的恐惧,对医疗体系的怀疑,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从电影里,我们看到了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自己和至亲。

生与死的质问太过振聋发聩,它投射出的,不只是底层困境,而是整个社会的困境。

(来自知乎和豆瓣的话题热度)

片中治疗慢粒白血病的天价药原型是“格列卫”,在国内卖2万多一瓶,年治疗费用超过30万,而几乎同样疗效的仿制药在印度药店中却只卖,印度山寨药则更是低至元。以国内的收入水平,90%的患者若想活命,不得不去求助于程勇这样的“黑中介”,海外代购。

明明有治疗方法可以继续活者的病人,因为没钱只能等死。何等无力、不甘、绝望……

啃噬人血馒头的

是影片中被标签化的药企吗?

“一个电影里总会有一个‘反派’出口。你得有一个让观众喜欢的人,也得有一个让观众不喜欢的人。但是不喜欢不代表他坏。”本片导演文牧野对来自医药圈的质疑如此回应。

医药代表并不是反派,而是因为剧情需要、立场不同,才站在了主角的对立面。

电影中以负面形象出现的诺瓦公司,其原型是瑞士医药公司诺华。这家跨国巨头手中的王牌药,是在电影中化名“格列宁”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靶向药格列卫。

事实上,格列卫在全球的出厂价都差不多,而且在全世界只对中国有慈善赠药的举措。作为企业,诺华已做到了极致。

医药圈有这样一种共识:“靶向药之所以昂贵到要卖几万元,那是因为你能买到的已经是第二颗药了,第一颗药的价格是数十亿美金。”

统计数据显示,一款新药需投入20亿-30亿美元的研发成本。20年间,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如果没有资本在背后支撑,整个流程如何顺利完成?

从年至年间,诺华的总研发花费就达亿美元。其中只有21种新药获批,平均每个新药花费为40亿美元。

拿钱买命,几乎是所有病人难以承受,却又真实的写照。

无药可医,同样也是一个血淋淋的现实。

而在中国,大多数原料药和制剂药企都是中小企业,百强的市场集中度大概只有50%左右,远低于全球范围内的80%。

其中,很多企业甚至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质量标准)和环保排污的要求都达不到。

(中国原料药和制剂药企数量统计)

年GMP质量体系实装上线、环保严查运动之后,这些企业的数量锐减将近一千家。企业规模上不去,获得融资能力和研发能力也上不去。

近年来,生物医药已经成为了我国投资热门领域,但在疾病面前,一切都还是太慢了。

创新不能靠道德,只能靠利益,而挽救生命,只能靠科学的创新。这于患者,药企,立法,监管,都是一场生死赛跑。

真正残酷的是,就连在死亡面前,都不再人人平等。人类是不是要思考一下,有哪些地方我们还需要去努力?

就像吕受益临死前因断药而溃烂的病灶。

切肤之痛,太过真实。

“药神”你看了么

你从中又看到了什么

欢迎留言

以下是部分小锦内伙子的观点

部分药品援助项目信息,请转给需要的人

A、中华慈善总会

1、格列卫全球患者援助项目

针对病种:贫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及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项目网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312buy.com/jbzd/2283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冀ICP备11020444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