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精选看中医如何治愈前列腺炎
1.刘渡舟医案——肝经湿热郁滞,膀胱气化受阻
韩××,男,39岁。
年9月2日初诊。有前列腺炎病史,三天前突作左侧睾丸坠胀剧痛,上行小腹,不可忍耐。小便不利,口渴,心烦,舌胖苔白,脉沉弦。
肝经湿热郁滞,膀胱气化受阻。
疏肝利湿,通阳利水。
茴楝五苓散加减。
茯苓30g,猪苓16g,白术10g,泽泻10g,桂枝4g,川楝子10g,木通10g,小茴香3g,青皮6g,天仙藤20g。
服药一剂即痛减,3剂小便自利,7剂服完即病瘳。
按:本案睾丸疼痛上控小腹,见小便不利,属古之“癃疝”之证。《医案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说:“小腹痛引阴丸,小便不通者,为癃疝也。”为内经“七疝之一,其证候特点是痛、胀、闭。总由肝经气滞,经脉不利,膀胱闭阻所致。故见睾丸胀痛,痛引少腹,小便不利。水气不化,津不上承,则见口渴,舌胖,苔白,脉沉而弦,皆为气滞水湿不化之象。故治当疏肝理气止痛,通阳化气利水。本方为“茴楝五苓散”去葱白、青盐加木通、天仙藤、青皮而成。方用川楝子、小茴香、青皮,疏肝理气止小腹之痛;五苓散加木通能温阳化气利小便;妙在天仙藤一味,既能活血通络,又能行气利水,为治疝气痛之要药。服用本方能使肝气畅,水气行,疼痛止,小便利,而癃疝自愈。(彭建中主编.中医古今医案精粹选评.北京:学苑出版社,.8)
2.邹云翔医案——肾虚夹湿,脉络失和。
杨××,42岁。
年3月25日初诊。患者7年来腰府酸痛,尿道灼热,常有乳白色分泌物滴出,有时尿色黄赤或混浊,并伴有全身关节酸疼。医院多次前列腺液检查,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使用磺胺类等抗生素和中医补肾清利药,疗效不佳。来诊时除上述症状外,尚有自汗,少眠。脉象细弦,舌苔薄黄。
肾虚夹湿,脉络失和。
益肾、理湿、和络,标本兼顾。
桑寄生12g,牛膝9g,炒独活3g,制苍术3g,法半夏5g,炒茯苓3g,牡蛎12g(先煎),天花粉6g,茯苓9g,薏苡仁9g,荷叶9g,鲜芦根2尺(去节),六一散9g(包)。水煎,每日一剂。
4月3日复诊:称服药后腰府坠痛较轻松,但小便极浑浊,如糜粥样,其味奇臭,乃湿浊外出之征,拟方。
炒桑寄生15g,牛膝12g,枸杞子6g,炒巴戟天6g,炒独活3g,法半夏3g,鲜芦根3尺(去节),制苍术3g,炒黄芩3g,薏苡仁9g,茯苓9g,麦门冬9g,六一散9g(包),牡蛎12g(先煎),鲜荷叶9g,天花粉6g。
4月6日三诊:诉服第一、二剂时,腰酸明显,小便浑浊,色白,尿道已不觉灼热。第3剂后,小便转清晰,腰府舒适轻快,全身关节痛亦有好转,汗出如前,脉细弦,苔色淡黄。湿浊十去八、九,肾虚尚未尽复,原方增减。
桑寄生15g,牛膝12g,枸杞子9g,炒黄芩3g,天花粉6g,麦门冬2g,牡蛎12g(先煎),茯苓9g,龙骨12g(先煎),鲜芦根1尺(去节),鲜荷叶5g,薏苡仁5g,六一散5g(包)。
4月9日四诊:选投补肾、理湿、和络之剂,腰部已无明显感觉,小便清晰,尿道无分泌物淌出,全身关节亦不酸痛,唯仍自汗,夜寐不佳,苔色淡黄,脉细,拟方转从敛汗安神,用甘麦大枣汤加味。
浮小麦15g,炙甘草3g,大枣4个(切),炒白芍9g,煅牡蛎12g(先煎),龙骨齿各9g(先煎),枸杞子5g,生地黄5g,沙苑子5g,茯苓9g,灯芯3尺。
4月14日五诊:药合病机,汗得敛,寐亦佳,腰府舒适,小便清晰,舌脉如常为巩固计,拟丸方调理。
沙苑子g,干地黄60g,枸杞子60g,艾叶g,茯苓30g,法半夏30g,炙甘草60g,浮小麦90g,鲜荷叶30g,大枣20个。
以上研粉,另以龙骨齿各g、煅牡蛎g、灯芯一丈,煎汤水淀丸,如绿豆、小,每次服4.5g,一日两次,开水送下。
年5月,询其前列腺炎事,称自年治疗后,迄今未复发,并述丸方共服两料。
按:祖国医学无前列腺炎病名,但据其主症,为尿道常有白色分泌物,尿道灼热腰痛等表现,应属于“肾虚夹湿”,“湿热下注”、“淋浊”、“腰痛”等证候范畴。
本例病程长达7年之久,不知服过多少导赤散、八正散之类,亦不知用过多少左归、右归之剂,清利不效,补也无益,必别有故在。本例属虚实夹杂之病,虚在肾,实在湿浊。肾虚则外府失善,故腰酸痛;肾虚固摄无权,则精微脂液下流,故尿道常有乳白分泌物淌出,此为虚象。肾气不化于膀胱,则积湿生热,湿热下注,故尿道灼热,溲黄赤而混浊,此属实证。关节酸痛,风湿痹于络脉,亦是虚实参半之候。全疗程五诊,可分两阶段。一至三诊治以标本兼顾。治本以补肾固摄,治标以化湿和络。初诊方服后,小便浑浊如糜粥样,味奇臭,是湿浊从小便排泄之起势,是以二诊方守原制而加重补肾之药味,以增强肾脏之功能,使湿浊继续下泄。药效应手,二诊方服至第3剂时,小便已得清晰,腰府舒适,关节酸痛亦有好转,湿浊大势已去。除恶务尽,是以三诊方删去独活,益龙骨伍牡蛎,以加重固摄之力,并继续清除残余之邪。三诊,9贴汤药,使湿浊清,络脉和,肾虚初复,此为第一阶段。
四诊时除自汗依然、夜寐不佳外,余无明显自觉症状,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敛虚汗,安魂魄,效如桴鼓。五诊是用补肾养心,稍佐升清降浊之品组成丸方,巩固疗效,以收全功。此为第二阶段。
本例慢性前列腺炎,病程长达7年,五诊竟获全功,收敛之速,非意料所及。细味本例处方用药,极其清灵,补不用滋腻,清不用苦寒,尤妙在用荷叶一味,升举清阳之气,促其湿浊之邪不断下泄,使甘寒渗利之芦根、茯苓、薏苡仁等之效益彰。(邹云翔校订.邹云翔医案选.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
3.沈楚翘医案——湿热蕴结下焦,气滞血瘀
仉××,男,27岁。
小便刺痛伴会阴作胀约l周,加重3天。2年前有慢性前列腺炎病史。近一周来,因起居不慎,突感小便时尿道刺痛,少腹、会阴作胀,便后有点滴现象,腰腿酸软,神疲乏力。西医治疗未见好转而改中医治疗。直肠指诊:前列腺体稍肿大,质地较硬,有压痛感,表面光滑,中央沟存在。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红细胞4~5个/HP。脉象弦滑,苔黄腻。
湿热蕴结下焦,气滞血瘀。
清热解毒利湿,佐以活血化瘀。
当归10g,赤芍10g,王不留行10g,牡丹皮10g,黄连1.5g,黄柏6g,金银花15g,甘草6g,茯苓10g,泽泻10g,马鞭草15g。每日一剂,水煎服。
经用上方18剂后,自觉症状减轻,小便畅利。但仍有腰酸腿软,神疲乏力,便后点滴现象。脉弦细数,舌苔薄腻。湿热未清,脾肾两亏。治拟调补脾肾,清热利湿。
处方:党参15g,山药15g,枸杞子10g,覆盆子10g,牡丹皮10g,知母10g,玉竹10g,金银花15g,白茅根10g,茯苓10g。加减调治一月,前列腺液化验2次正常。诸症消失而愈。
按:本案为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属湿热蕴结,瘀血阻滞。故方中清热泻火药重于利湿之品,湿为热恋,火去则湿易化。加活血化瘀药通散瘀滞,气血流畅则肿痛自除。后期湿热将退,脾肾虚损明显,则以扶正为治吗,调补脾肾,佐以清利之品。标本兼顾,疗效显著。(戴西湖,刘建华主编.古今男科医案选编.北京华夏出版社,.~)
4.王乐匋医案
(1)肾阴亏虚,湿热内蕴
吴某,男,36岁。小溲余沥作坠,少腹胀痛不适8年。年7月27日前来治疗,舌红苔厚腻,脉弦细。
肾阳亏虚,湿热蕴结下焦。
益肾阳,祛湿热,利下焦。
干地黄18g,石韦10g,牛膝20g,茯苓,猪苓各10g,败酱草15g,王不留行15g,萆薢12g,益智仁10g,炙穿山甲6g,川楝子10g,炒橘核15g,蜈蚣2条,石斛1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3个月,小溲余沥作坠、少腹胀痛均消失,舌苔已不腻。用前方加山茱萸10g、甘草梢4g;减去败酱草、川楝子;易川牛膝为怀牛膝12g,嘱再服3个月,巩固疗效。
湿热蕴结,易于伤阴。肾阴亏虚而相火偏亢亦易造成湿热逗留。临床上,此类前列腺病症,多互为因果,迁延难愈。王氏针对湿热蕴结与阴虚火亢这一对矛盾,拟用既可滋少阴之源,又可清下焦湿热之剂,切合湿热伤肾的病机特点。
方中石斛,《本草纲目》云“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宜加之”,属清补之品。伍以生地黄,加强养阴清热作用,萆薢、石韦清利湿浊,茯苓、猪苓利窍、泻湿热,穿山甲、王不留行通络行血利血脉,橘核理气散结,乌药行滞散瘀。全方诸药配伍,共奏滋肾育阴、清热利湿之功。其补而不滞,利而不伤,取效甚显。
(2)湿热夹瘀
吴XX,男,26岁,寿县人。
会阴部不适,痛引精索,舌红少苔,脉弦细,经西医诊查前列腺液涂片镜检白细胞增加,卵磷脂小体减少。
湿热夹瘀。
清热利湿,祛瘀通络。
干地黄18g,萆薢12g,猪茯苓各12g,炒黄柏10g,土牛膝12g,炒橘核15g,王不留行10g,炙山甲10g,红藤30g,琥珀6g(研末冲服)。
服7剂,而症状显减,尿检白细胞消失,本原意出人为方,至两个月而基本告愈。
按:中医学于淋症虽有湿热以及气、血、膏淋、石淋、劳淋之分,用药力主辨证施治,然就个人体会,通瘀一法,实为本病必不可少之法,尚见有单用一味土牛膝或红藤亦能取效的例子,故本人治慢性前列腺炎,在辨证的基础上,必加通瘀以及化瘀、软坚诸于其中,以顿挫其势,否则,辨证虽明,而不考虑选择具有针对性药物,则迁延时日,还是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史宇广,单书健主编.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男科专辑.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你的分享,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312buy.com/jbjc/2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