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风采八年磨一剑勇力攀高峰
仁医君说
在医院,有这样一位医生:他寡言少语、为人低调,处处为病人考虑,科研上从不懈怠,为提高医疗水平、提升学科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就是我院血液内科主任李建勇教授,下面就来一起了解下他和他的团队背后的故事吧!
▲年《健康报》专题报道李建勇教授团队
李建勇小传
年,作为医院的引进人才,一向寡言少语、为人低医院领导和科室同事郑重表示:我要用八年时间使血液科的医疗和科研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八年过去后,李主任实现了他的诺言,医院血液科终于在几十年积淀的基础上,跨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发展成为今天令全国同行瞩目的学科。科室规模从原来的29张病床发展到75张,层流移植病房从2间发展到7间,实验室从3间发展到10间。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淋巴增殖性疾病的研究领域内,李主任带领的血液科开展了一整套全面、系统的诊断检测手段,并运用于临床,取得“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地位。
年,李建勇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取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师从我国著名血液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长耿教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年底,他以博士后身份赴法国南特大学医学院进行学习交流。在法国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完成了巨大的工作量,其出色的表现受到法国导师的高度赞扬。他的工作经总结分别发表在“Blood”及“CancerRes”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并被该领域内的后续研究大量引用。
回国后他领导自己的团队继续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进一步系统研究了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恶性血液病的诊断分型、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等方面的作用,以指导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这些研究成果多次在全国重要血液学学术会议上宣讲交流,并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重要科技奖励。凭着其对现代医学的前沿进展和最新动向的敏锐洞察力,李建勇成为临床血液病学和实验血液学的学术带头人。
他在国内最早系统开展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基因突变研究;首先在国内开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单克隆抗体体内净化结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格列卫联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异基因移植后复发;在江苏省内首先开展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现已完成多例各种类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他领导的学术团队近几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
作为学术带头人的他引领科室发展
“学科发展必须要有特色,我们要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寻找科室发展的突破口,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经过积极的探索和艰苦的努力,李建勇带领着医院血液科以坚实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迈进,终于在相关学术领域走到了全国前列。
以“淋巴增殖性疾病”为学科发展突破口。年开始,李建勇主任审视中国血液病疾病谱的最新变化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态势,确立了以淋巴增殖性疾病为学科主攻方向和科室发展的突破口。他们先是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一“小病种”入手,逐步拓展到其它相关疾病。输送出国学习的人也基本上是围绕这个领域,希望通过此种方式将科室做强做大。
早在年,李建勇教授选送徐卫到英国学习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技术。年,李建勇又和徐卫、吴雨洁一起组队到世界上研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居领先地位的德国乌尔姆大学就慢性淋巴白血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与外方开展交流。他们将本领域内的先进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带回国内,当年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李建勇主任在国内率先开展了microRNA和甲基化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系统开展了我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评估研究,并探索出有效的治疗方式,其研究成果产生广泛影响。李主任多次在全国性血液学学术会议上就该病的研究进展作大会报告,并应邀在北京、台北等全国20多个城市讲学。年李建勇教授起草了《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学术地位在本领域内得到国内同行的一致认可。
血液科打造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一“拳头”技术品牌之后,进一步对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其它淋巴增殖性疾病开展系统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科室率先开展“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研究。在淋巴增殖性疾病方面取得突破进展的同时,血液科在其他方面也有着长足的进步。
骨髓增殖性肿瘤最大的危险之一是会造成血栓、肢体因缺血性坏死而致残,有些病人表现为脑血栓和心梗,布加氏综合征(肝静脉血栓)等,涉及范围很广。这些病散布在多个临床科室,由于对该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缺乏特异性的分子诊断标志,使得不少患者得不到及时、科学的诊断和治疗。
年,美国、法国等国家在此方面研究取得突破,科学家们发现了JAK2基因突变等分子致病机制,这一发现已成为诊断MPN新的分子标志物,该分子标志物对MPN诊断意义巨大。血液科及时捕捉到这一信息,立即跟进。
李建勇率领大家在国内首先建立起JAK2基因突变的检测平台,同时开展了JAK2VF点突变、MPLW点突变和JAK2外显子12突变等研究和应用,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解决了临床上该类疾患诊断分型、治疗和预后的一系列相关问题。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一类重大疾病。既往细胞形态学、遗传学以及免疫学已经在该类疾病诊断中得到了充分运用,但仍有相当部分患者特别是正常染色体核型患者缺乏精确预后评估以及微小残留病变检测的可靠手段。
血液科在原有的基础上采用国际上最新的分子标志包括FLT3、NPM1、C/EBP以及c-Kit等基因突变检测的方法,有效地判断患者预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该技术解决了临床上该类疾患诊断分型、治疗和预后的一系列相关问题,直接造福于患者。
作为学科带头人的他创建技术团队
“个人和学科的医院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持。我们要培养人才,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创新明星团队’”。
作为中国新一代血液病学专家,李主任乐于培养、提携比他更年轻的新人在学术上施展才华、发挥才干。他经常鼓励年轻人在学术上超过自己并以他们取得的成绩为荣。
如今,血液科形成了一支研究力量在国内血液学界居于领先地位的学术团队。这支队伍的几位核心成员都曾在欧美先进国家长期留学,每人都有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经历,都有高水平的国际期刊论文发表,并且极具团结协作精神;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人才培养方面,李建勇思路鲜明:一是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个人特质来培养,二是引进不同院校具有不同学科特色的人才,三是要求人才具有国际视野,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312buy.com/jbjc/22831.html